最近,許多細心市民發現,我市不少空置核酸小屋“改頭換面”“重新上崗”:在嘉興經開區塘匯街道,6個核酸小屋變身“便民驛站”,提供就業幫扶、食藥安全科普等多種服務;在南湖區新嘉街道,核酸小屋變身可提供電力、燃氣、通信、婚戀、法律咨詢等志愿服務的“聚能亭”;在平湖市景樂步行街,核酸小屋則變身為“騎士加油站”,內設空調、顯示屏、桌椅、飲水機、微波爐、充電位、閱讀書刊、紫外線消毒燈……
眾所周知,核酸小屋是在疫情防控中應時而生的。據統計,去年5月,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核酸采樣點就多達約3萬個。嘉興各地則分布著近千個核酸小屋。如今,這些在特殊時期承擔過特殊使命的核酸小屋,漸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由于當初“15分鐘核酸采樣圈”的建設布局,不少核酸小屋占據了廣場、公園等城市“臉面”位置。從設施條件來說,也大多安裝了空調,還有清潔、消毒等功能設施。如果完全棄置,不僅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還會擠占道路、小區廣場等公共空間,甚至增加用電、消防等安全隱患。如何處理核酸小屋,使之合理轉型、變廢為寶,成為檢驗城市治理水平的新考題。
實際上,關于核酸小屋的再利用,全國各地已經提供了很多創意和思路:早餐亭、報刊亭、愛心書屋、學雷鋒志愿者崗亭等。但是,城市管理最忌照抄照搬,千篇一律。對核酸小屋的資源再利用,也需要管理者立足本地實際,順應百姓需求,下足“繡花”功夫,找到適合本地的思路和做法,讓改造后的核酸小屋物盡其用,更好地服務于民、賦能城市。
從現有的案例看,嘉興各地把改造核酸小屋當作提升全域精細化管理水平的一個課題,以“繡花”功夫確保每一個“小轉變”,都能“轉”到人們心里,真正使居民感受到便利和溫暖。文博社區商業樓宇多、人流量大、治安管理較復雜,就因地制宜把核酸小屋改造成全市首個警企(民)融治工作站,試運行半個月以來,商業區夜市刑事發案“零發生”,夜間打架斗毆、尋釁滋事糾紛下降54.37%;新月社區把核酸小屋捐贈給幼兒園,改造成集紅色教育、兒童樂園、休憩于一體的“小陣地”;還有展示學生設計作品的“夢想亭”,方便居民網購生鮮蔬菜的“睦鄰菜籃”,服務反詐宣傳的“反詐亭”……既要算好經濟賬和民生賬,又兼顧城市未來發展布局和后期持續維護,一個個換裝亮相的核酸小屋,以新的模樣保持“服務”本色,實現了對公共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也贏得了群眾的真心點贊——杭州讀者朱偉中在讀嘉新聞客戶端留言“背后是政府服務意識的體現”。
管理“精致精美”,城市方能“人見人贊”。改造核酸小屋如此,提升城市能級同樣如此。期待在核酸小屋花式變身的啟發下,全市各地會有更多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創新案例涌現,順應群眾所需所盼,提升城市全域精細化管理水平,以“精致精美”的“繡花”功夫,為嘉興贏得“人見人贊”的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