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球,不只生活著人類。
生機勃勃的地球,還生長著多種多樣的其它生物,它們共同構成了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今年6月5日,嘉興舉辦紀念六五環境日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全國水生態修復試點城市公眾參與促進行動?;顒蝇F場成立了“綠動嘉禾”聯盟,聯盟的成立旨在動員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美麗嘉興夯實穩固社會基礎。

此次“綠動嘉禾”聯盟成員之一有鳥類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這個項目的背后是一支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民間力量,尤其是對鳥類的關注,為嘉興發現鳥類物種的豐富性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也為環境保護引導和科普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們當中有退休職工,有教師,有企業負責人,有公職人員,各行各業卻因為同一件事而聚集在一起——關注鳥類保護。
他們生活在嘉興各處,會因為拍攝到同一只鳥而成為好友,會因為發現新的鳥種而感到興奮,他們有著同樣的愛好和追求,卻還未給自己取一個“隊名”,僅憑借著微信群交流護鳥心得,但他們要做的事,卻從來沒有停止。
【撇出故事】
“50后”陳以兵:為家鄉鳥類保護留下珍貴影像

周四早上,陳以兵把孫子送到了學校,便回家收拾收拾,準備扛起相機去一趟嘉興植物園。
陳以兵是土生土長的嘉興人,八十年代開始接觸到攝影后便一發不可收拾,拿起相機就走南闖北,美景、花卉、人物,只要是想拍的、好看的,陳以兵總是第一時間拿起相機記錄下來。
退休后,陳以兵一下子空了下來,除了在日常送孫子去學校以外,他唯一的愛好就是出去拍照。2020年初,新冠疫情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影響,不扎堆、不聚集,后來陳以兵決定:“不能聚集,就在家門口拍拍鳥?!?/p>
黃腹山雀(陳以兵攝)
常年生活在嘉興,也讓陳以兵對嘉興的生態環境有著深厚的感情,可以說,他是看著嘉興的環境發生著變化。在陳以兵看來,鳥是大自然的精靈,也是人類的朋友。由于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和人們愛鳥、護鳥良好習慣的逐漸養成,湖泊濕地的野生鳥類不論是留鳥還是候鳥、旅鳥,其種類及數量均在增加。
“我拍鳥喜歡自己抓拍,所以都是碰運氣。這也是一種特有的樂趣,年齡大了多走走,還能順便鍛煉身體?!标愐员贿呑咭贿呅χf。而他也計劃用自己的退休時光,為家鄉的候鳥、旅鳥、留鳥留下更多的影像。
三年來,只要天氣晴朗,他就會去植物園、王江涇濕地等處拍攝鳥類,尤其是每年候鳥遷徙的時候,陳以兵幾乎每天都會出門拍鳥,每天的步數在兩萬步左右,不辭辛勞,樂在其中。
三年來,陳以兵拍到的鳥類達到了150多種,有在空中秀舞姿的白鷺,有在為幼鳥喂食的棕背伯勞,也有在扎堆覓食的須浮鷗……在陳以兵的鏡頭下,各種鳥類為嘉興點綴著生機,也用舒展的身姿為這人間勾勒一幅流動的水墨丹青。
牛背鷺(陳以兵攝)
從拍攝美景到專注鳥類,陳以兵也從一個攝影愛好者變成了一個關注鳥類習性的人,他表示,很多鳥類尤其是珍稀鳥類的生存都要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和豐富的魚蝦資源,水質好了,補給有了,鳥也就過來了。
“60后”程普:愛鳥科普沒有“休止符”

今年4月,2023年嘉興市珍稀野生鳥類攝影科普展于嘉興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為期10天的鳥類科普展也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迎來了一波又一波參觀者。這個科普展不僅有各種在嘉興發現的珍稀鳥類的詳細介紹,同時也有一位人工講解員程普,只見程普手指著一幅幅圖片,深情并茂地講述著其背后的故事。
此次攝影科普展是由浙江省北京師范大學南湖附屬學校教育基金會、東明可持續性發展基金共同舉辦,程普則是此次科普展的主要負責人。在策劃完一整場科普展之后,程普深深感受到做公益科普的不易,“在前期組織、籌集、實施等方面,如照片的征集、打印、運輸等等,都需要有專業的志愿者進行梳理,以及資金的投入?!背唐仗寡?。

但看到有絡繹不絕的市民愿意來看,愿意和他交流其中的故事,程普和團隊的愛鳥人士感到十分開心。程普認為,鳥類不僅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環境的指示器。通過觀察鳥類的數量和種類,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以及環境的變化。常年投入對鳥的拍攝之中,程普細心地觀察著每一只鳥的習性、遷徙路線和棲息地需求,這些觀察結果幫助社會更好地保護鳥類和它們所依賴的環境。
在程普看來,愛鳥護鳥并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還需要凝聚起更大的力量,而程普也希望以科普展這種形式,向社會傳遞保護鳥類、保護野生動物的知識和理念,進一步加強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生態保護意識,弘揚生態文化。

水雉(程普攝)
“平時我們也會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各種各樣的鳥,但這個鳥類的科普展內容更加翔實、照片更加生動,孩子們對動物保護的體會也會更深?!弊叱鲽B類攝影科普展,上海世外教育附屬嘉興秀湖實驗幼兒園老師尉斐斐如此說道。
除了通過攝影展這種形式進行科普之外,程普和其他團隊的成員會參與一些志愿者工作,比如協助進行鳥類普查、遷徙觀察和棲息地保護,還在社區、學校舉辦講座和培訓,向人們普及鳥類保護的重要性,并激發更多人加入到這個保護行動中來。
“80后”張晗旭:放下彈弓變身“護鳥人”

今年1月,張晗旭在海鹽南北湖風景區一處灘涂拍攝,一位騎著電動三輪車的老人見他“全副武裝”還扛著“長槍短炮”便問他:“小伙子,干嘛的?”因為拍攝的行話將拍鳥稱之為“打鳥”, 張晗旭便不假思索地回答:“打鳥兒!”老人家一聽就急了:“打鳥是犯法的,你想坐班房嗎?”張晗旭急忙解釋:“打鳥就是給鳥照相,不是把它打下來,我也是在保護鳥??!”老人聽后說:“這還差不多,咱們現在的環境多美啊,再配上飛來的鳥類,那才叫一個舒心!”
張晗旭心里洋溢出對這位老人的崇敬之情,同時他也對人們愛鳥、護鳥意識的增強,關注保護環境感到欣慰。張晗旭是一個典型的“80后”,健談、開朗,2017年部隊轉業后在海鹽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
張晗旭從小就對大自然充滿好奇,總是跟在哥哥后面在田野中采花撲蝶、捕魚打鳥,但那時候還是娃娃的張晗旭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一無所知,每到暑假就拿著彈弓打鳥,抗著魚竿抓魚,遇到漂亮的總想讓哥哥抓回來給自己玩。

黑翅長腳鷸yù(張晗旭攝)
后來,張晗旭開始接觸到互聯網上的有關鳥類保護的科普知識,了解到物種保護的重要價值,加之社會上對生態保護的關注,張晗旭開始轉變性格,加入到鳥類保護的隊伍中去。
“在如今物資充沛的年代,如果再為了幾兩肉去漁獵野生動物改善生活,已經有違主旋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好的自然美景怎能少了鳥兒自由遨翔?”張晗旭堅定地說,同樣是關注野生動物,當我們關注它們矯健的身姿,婉轉的叫聲,在荒野中展示的自然之美,關注它們為了生存萬里遷徙,心境就會完全不同。
2020年開始,張晗旭開始接觸到網絡上關于觀鳥的活動,后來開始置辦相機加入拍攝鳥類的活動中來。這幾年,張晗旭始終堅持與湖相依,與鳥相伴,休息日里幾乎每天早出晚歸,背著相機奔波于海鹽、平湖各處濕地湖泊,靜心“潛伏”,耐心守候“小精靈”到來,用手中的鏡頭捕捉鳥兒的精彩瞬間。
他在拍鳥的過程中,還不失時機地向周圍鄉村的鄉親們宣傳保護鳥類的法律知識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人類是生存,鳥兒也是生存,不能因為人類的無所畏懼讓萬物生靈付出代價?!睆堦闲癖硎?,社會不斷發展,理念也應持續更新。
【捺出態度】
當我們聊一群觀鳥愛好者之時,我們不僅在聊他們對鳥類的保護,從護鳥這項工作談起,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什么是生物多樣性?飛翔的鳥兒是,萬畝的植被是。
所以說,我們期待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如何共生?就是尊重和愛護每一種生物,或者說是愛惜每一種“生命”。這要從觀念的轉變開始,好比我們常常追蹤珍稀鳥類的身影,但那些不被歸為珍稀動物的萬物生靈何嘗不是一種生命,保護好它們,何嘗不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
此外,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對全社會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共識具有積極的意義,這種對物種保護,對環境保護的思想需要從小開始培養,也需要代代傳承下去。同時,號召更多人加入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去,也是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益之舉。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卻不只屬于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維護地球生機勃勃的題中之義,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正回音,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繼續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貢獻。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黃建東
責編:李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