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之后:大學生出路分化之謎》 熊慶年 主編. 鄭雅君 著 上海三聯書店
又是一年高考季。落筆之后,題名之前,窗下燈輝十年。
名校文憑與體面、多金職業間的緊密關聯是莘莘學子埋頭苦讀的因由之一。從甘肅張掖考到上海復旦的鄭雅君卻觀察到了一個社會現象:不考慮命運改變、階層躍升的宏大命題,僅從畢業出路來看,同一文憑給予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是有差別的——相較于家境優渥者,寒門子弟普遍欠缺將高學歷兌換成好工作的能力。
針對此現象,作者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出發,通過訪問京滬兩所頂尖大學家境各異的畢業班學生,對原因進行了深入探究。
鄭雅君在書中著重揭示了一種極為隱蔽的文化障礙,即一種因不具備精英大學中被默認掌握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技能而造成的無形障礙,既不利于較家境清寒的大學生獲取向上流動的機會,也不利于他們產生主觀的自我認同和對自身出路的滿意感。
我們不妨做一個譬喻來理解這種文化障礙:大學生懵懂地步入校園時,會發現其間的生活像一個精彩且紛繁的迷宮:并不存在一條“主路”或標準走法,每個人要選擇自己的小路,并收集有價值的籌碼(成績、獎項、經歷等),最終去到對應的三個出口(保研/出國深造、進入體制、進入市場)兌換下一段旅程的入場券。由于籌碼的數量有限,學生彼此之間形成了競爭關系。確定勝負的核心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能否在上大學的過程中盡早預見自己將會走到哪個關口;二是他們能否用高效的方式抵達目的地。
然而,對于不同的社會出身者來說,迷宮的神秘度不同。家境優渥者對迷宮的布局以及游戲規則相當熟悉(畢業有哪些出路,又分別需要哪些籌碼),能夠實現精力投入產出的最大化,與此對應的是一知半解的寒門子弟。
此外,九十年代后,大學生的畢業出路越發市場化,大學的教育宗旨、校園生活以及校園里潛藏的資源和機會,卻從未經歷真正的市場化。在一流大學校園內,占據學生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課內外活動(講座、社團、學生會、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科創競賽)大都與市場就業無明顯關聯。同時,名校作為生產與傳遞高深知識的教育場所,并不特別強調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換言之,“成為好學生”和“找著好工作”可能是兩條交叉甚少的道路,學校默認所有學生都知道這一點,而事實并非如此。
更重要的是,京滬考生升學壓力普遍較小,又因優越的物質條件見多識廣,往往在入學前就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所在,進而錨定人生目標,有很強的自我主導意識。來自邊遠地區的學生則不得不把所有精力投入“考大學”當中,缺乏長遠規劃,行事更多依賴直覺。
書中,“不僅在技術層面,兩者對道德的判斷也存在邏輯上的差異”是頗具啟發的一點。目標掌控者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學習只是一種手段,并非目標本身,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使用策略無可厚非(譬如想直接工作的學生會選修容易通過的課程),而直覺依賴者則本能地認為這是功利的,因為在漫長的備考生涯中,“好好學習”已經內化為一種道德。
盡管本書說明“目標掌握模式”能制造更多的畢業出路優勢,作者卻無意褒揚或倡導寒門子弟向此靠近,而是想盡可能理解現實為何如此。無論如何,這本書會讓每一個讀者想一想,自己應該去追求哪些東西,又是否應該為此嘗試建立一種新的意識、技術與道德。
編輯:許金艷
責編:鄧鈺路